4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核学会、黑龙江省核学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的第十五届“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来自国内73家单位的80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围绕“双碳”目标下核能发展、核电装备及关键技术、核医学及核农学、核工业青年发展等重要议题展开交流,为促进我国核科技前沿性、创新型技术交流,核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支持核领域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核能强国建设贡献才智力量。
4月11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黑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晓燕,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殷敬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等出席会议。中国核学会副秘书长高克立主持开幕式。
王寿君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核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核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任务。
中国核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打造核科技教育、人才、科技交流高地,牵引各会员单位持续发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为促进核科学技术繁荣发展、普及推广、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张晓燕表示,“三核论坛”作为我国核科技界高层次学术交流大会,搭建了高水平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省科协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紧抓“省会合作”战略机遇,加强与中国核学会、哈工程的协同合作,汇聚政策、产业与技术信息,促进科技界与产业界融合,为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科技交流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为推动龙江核科技事业发展、促进“六个强省”建设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殷敬伟在致辞中表示,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学科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行业组织、大院大所和兄弟高校的大力支持,哈工程将持续用好“三核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围绕船海核领域打造特色高端学术活动品牌,发挥“基础学科+领域特色”学术活动催化剂效应,依托船海核特色优势,拓展跨学科合作领域,共同谋划交叉创新任务,为解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需求做出更大贡献。
本届“三核”论坛主题是“‘核’你一起向未来”,设置特邀报告、中国核学会青年论坛暨中国核科学与技术博士生论坛、5个分会场交流报告等。众位专家在论坛上各自作了内容丰富精彩的学术报告,纷纷为核工业、核技术的发展出谋划策。
于俊崇院士作了题为《当今核能发展机遇与挑战》的特邀报告,他认为,“双碳”时代为核能发电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核能发电技术已从“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到“领跑”世界水平,如何应对各种挑战,让核能在实现“双碳”目标中作出应有贡献,是核工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赵红卫院士在题为《强流离子加速器及其应用》的报告中指出,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在核物理前沿基础研究及诸多国家需求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国内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望在2025-2027年建成投入运行,将成为国际上束流强度最高的离子加速器装置。
邓建军院士在《应用前景广阔的高功率花瓣加速器》的报告中指出,花瓣加速器是一种高占空比、高效率、高束流平均功率、高束流品质的电子加速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相关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流体物理研究所成功研制第一个自主高功率花瓣加速器,为打破国外垄断、未来进一步实现高端核医疗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医用同位素制备的自主可控贡献力量。
王志光研究员在“核用材料辐照损伤/介质腐蚀耦合效应模拟实验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多物理场耦合条件下材料结构与性能评价数据缺乏是制约聚变堆研发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面临众多挑战,需要全国实验和理论与模拟团队联合攻关,实现机理研究突破、获得工程急需数据,为推动聚变能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自核农、辐射技术应用和核电装备及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特邀专家作大会报告。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党委书记、中国核学会核农学分会理事长刘录祥《国际核农科技研发进展与展望》。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中国核学会高温堆分会常务理事李富《高温气冷堆的数字化发展》。
研究员级高工,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分委会副秘书长杨晓峰《先进核电站性能成本分析》。
一重集团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核电焊接分部带头人吴琼《先进的三代核电制造技术》。
“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孙中宁《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研究》。
本次大会还专门设置了以“核”育青年、“核”立创新、“核”筑强国为主题的青年论坛,为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旨在为青年创新碰撞思想火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贡献青年力量。
中国核学会“三核”论坛自2004年创办,是全国性学术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4届,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核科学与技术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推动了各个学科交流、交叉与融合,是我国核科技领域高水平的“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